又再玩文字遊戲:假日醫療要靠掛號費自主與不占總額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頭像
mustela
V1
V1
文章: 1283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06 9:26 am
表達感謝: 1 次
擁有感謝: 46 次

又再玩文字遊戲:假日醫療要靠掛號費自主與不占總額

文章 mustela »

又再玩文字遊戲:假日醫療要靠掛號費自主與不占總額

金蓋紅

衛福部推動UCC(輕急症中心),聲稱要分流急診壅塞,推動分級醫療。然而,這套設計看似創新,實則繞遠路。因為台灣早已有大量外科、骨科、內科、兒科診所,具備處理輕急症的能力。與其再花行政成本去掛牌成立UCC,不如正視一個更直接的方案:讓診所在假日能自主調整掛號費,並且不占健保總額,同時給予合理加成。

現行制度下,診所即使在假日付出加倍人力與補休成本,卻無法透過掛號費反映真實支出。健保給付雖能加成,但掛號費仍被嚴格管制,導致診所缺乏誘因開門服務。若能讓診所在假日自主調整掛號費,並明確公告收費標準,民眾在知情下選擇是否就診,這才是制度的誠實。願意在除夕夜看診的病人,理應理解並支付合理的額外費用,這不僅是對醫護的尊重,也是對醫療價值的正確認知。

更重要的是,假日開診的額度必須設計為「完全不占健保總額」。若只是從健保其他財源挪用,仍是換湯不換藥的文字遊戲。醫師與護理人員願意犧牲假日時間,必須看到制度的誠意,而不是在總額擠壓下「多做多虧」。這樣的設計,比起透過醫院層層轉包、再分配經費,更直接、更透明,也能避免資源被行政成本稀釋。

國外的Urgent Care成功靠的是直白制度:有需求,就在基層診所解決;有誘因,就讓診所願意開門。台灣若真想讓分級醫療落地,就該把經費直接灌注到願意假日開診的診所,並讓掛號費能反映人力加成與補休成本,而不是再造一個「政策舞台」。

真正的改革,不是多設一個名目,而是讓掛號費能說實話,讓診所能誠實反映假日成本。當制度敢於面對現實,分級醫療才可能從口號走向落地,從裝置藝術變成真正能救命的制度。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