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利多」的真相:為何「資源洗牌」是場空桌賽局?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頭像
mustela
V1
V1
文章: 1283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06 9:26 am
表達感謝: 1 次
擁有感謝: 46 次

「急診利多」的真相:為何「資源洗牌」是場空桌賽局?

文章 mustela »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3063525

「急診利多」的真相:為何「資源洗牌」是場空桌賽局?

金蓋紅

有前輩提「資源洗牌」論,認新政是「利多」。但第一線醫師直指:「三十年前大醫院早就有留觀病床區」、「換個名字就是解方嗎?」此言戳破幻想:這項「新政」不是「新利多」,而是「舊失敗品」的重新包裝。

經濟學陷阱:「空桌」上的負和遊戲

「洗牌」與「利多說」的核心,是假設牌桌上有牌可洗(相對稀缺)。但現實是「絕對稀缺」,這是一場「空桌賽局」。

真正的瓶頸,是「護理人力」的絕對短缺。沒有護理人力的照護,再多的病床、再好聽的名字,都只是無法使用的「無效硬體」。

「換個名字」並提高給付,並不能在空桌上變出護理師。它只是強迫醫院啟動「內部蠶食」,從本已是瓶頸的病房或壓力鍋般的急診再硬抽出人力。

心理學陷阱:「虛假利多」與「責任轉嫁」

既然問題的根源(缺人)沒變,為何要「換個名字」包裝成「利多」再推一次?這揭示了政策的真正目的:它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重置」責任歸屬。

這是一個「責任陷阱」:

政策前:病患卡在走廊,責任歸屬是模糊的:「系統失能」。

政策後:病患卡在(換了名字的)「急診專屬區」,責任的歸屬,就從「系統」,被清晰地轉移到了「急診部」。

結論:換個名字的「政治表演」

「洗牌」的悲哀,在於它把「回收」的舊政策, 幻想成「利多」。

這項政策刻意迴避了「護理人力短缺」這個真正的瓶頸,只是在「重置」瓶頸——把瓶頸從「後端病房」制度性地「轉移」到急診室。

這更是一場高明的「政治表演」與「文字遊戲」:

它讓民眾誤以為「國家有在做事」,解決了「病患躺走廊」的畫面。病患當然有床可以住,住在急診的「專屬病床」,也算是「有了床位可以住院」。

這只是換個名字,把「走廊上」的病人,移到「專屬區」繼續塞。如此就算全院都改成急診病床,真的解決得了問題嗎?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