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湯不換藥:為何「急診病房化」救不了壅塞?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頭像
mustela
V1
V1
文章: 1283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06 9:26 am
表達感謝: 1 次
擁有感謝: 46 次

換湯不換藥:為何「急診病房化」救不了壅塞?

文章 mustela »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3063525

換湯不換藥:為何「急診病房化」救不了壅塞?

金蓋紅

衛福部擬推動「急診專屬病床區」新政,核心是將這些床位的健保給付比照「急性一般病房」,讓病患在急診不只留觀,更能「接受治療」,期望藉此解決病患躺走廊的壅塞問題。

然而,此舉恐是誤診病因、開錯藥方。第一線觀點早已直指,急診壅塞的根源從來不是「硬體」(病床)不足,而是「軟體」(醫護人力)的系統性崩潰。

真正的瓶頸,在於後端的「住院病房」因護理人力嚴重短缺,導致大量關床,無法順利接手急診病患,才造成前端急診的全面堵塞。

若用管理學與經濟學的框架檢視,此政策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1. 「工具法則」的謬誤: 此政策反映了「馬斯洛鐵鎚」的思路——當手中唯一的工具是「健保給付」,就試圖用它來解決所有問題。但問題的本質是「人力供給不足」,這並非提高「單一區域」給付就能解決的。提高給付,並無法在一個枯竭的勞動市場中「變出」不存在的護理師。

2. 違反「系統瓶頸」理論: 經濟學的「瓶頸理論」指出,系統的總效能,取決於其最窄的瓶頸。此政策並未擴寬「住院病房護理人力」這個真正的瓶頸,反而是在瓶頸之前(急診室)投入更多資源(高額給付),去升級「等待區」。

這非但無法有效疏通整體病患,反而會加劇資源錯配。

政策要求此專區須有「固定人力」,這便帶來最關鍵的提問:「照顧的人是哪裡來?」醫院為了取得給付,勢必得從本已緊繃的急診、或本已是瓶頸的病房,再抽調稀缺的人力來支援這個新區域。

總結來說,這項政策是「疊床架屋」,讓稀缺的護理資源在醫院內部互相傾軋。若不正視護理人力的總體崩盤問題,任何在硬體上的修補,終究是緣木求魚。求魚。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