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光環與背景噪音:健保制度如何選擇誰值得被看見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頭像
mustela
V1
V1
文章: 1283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06 9:26 am
表達感謝: 1 次
擁有感謝: 46 次

黃金光環與背景噪音:健保制度如何選擇誰值得被看見

文章 mustela »

黃金光環與背景噪音:健保制度如何選擇誰值得被看見

金蓋紅

健保制度的幻術不靠技術,而靠語言。他們說預算成長,說薪資提高,說制度改善,語調像春天,措辭如花開。但在醫院裡,急診插管仍是835點——不是835元,還可能被打折。基層醫師在凍漲的泥沼裡掙扎,護理人員的加班費仍像是施捨。他們說總額創新高,9286億元,年增率5.5%,但誰都知道,那筆錢不是給醫護的,是給政策的,是給罕病藥物、癌症針劑、精神科長效針劑,是給那些可以在記者會上朗誦的「進步」。

制度不是沒錢,是沒誠意。它不是無能,而是選擇性失明。它選擇把錢給誰,選擇誰的命值得錢,誰的勞不值一提。罕病藥物一劑一億元,插管救命不到千元,這不是醫療邏輯,是政治排序。病人越稀有,越能成為政策的道德資本;醫師越日常,越容易被制度視為背景噪音。

醫院若衝量過高,給付就會被打折。做得多,不一定領得多;做得快,不一定活得久。醫護人員越做越累,卻越做越窮。政府說要加薪,但又要求醫院在不多收病人、不多開藥、不多住院的前提下完成。這不是薪資成長,是財務幻術,是一場制度性的催眠。

他們說改革,其實是重複。他們說進步,其實是轉移。他們說公平,其實是選擇性看見。他們說我們都在一起,其實是你們自己想辦法。

而醫界呢?在這場幻術裡,有些人選擇相信,有些人選擇沉默,有些人選擇表忠。部長一上任,團體立刻獻策祝賀,彷彿只要新官掛著「醫師出身」的標籤,就值得押注。前任部長卸任不到一週,連名字都快被刪出群組。這不是人情冷暖,是制度的記憶障礙,是一種集體焦慮的表演。

大家都忘了:上台的人心中真正想的是——誰跟你是自己人。熱臉貼冷屁股,實為最真切的現實寫照。
健保制度不是一場改革,是一場祭儀。醫界不是沒智慧,只是太怕失去資源。而制度,不是沒能力,只是不願意看見那些不夠稀有、不夠昂貴、不夠能上新聞的日常勞動。

罕見病有政治的光環。當宣布罕見病用藥時,彷彿從天上撒下一道黃金燦爛的聖潔光環在政治人物的身上。那是一種可以朗誦的進步,可以包裝的善意,可以在選舉前夕成為政績的象徵。

然而真正每日在前線為守護生命而戰鬥的勞動,卻不值一哂。插管、急救、夜班、加班、病患家屬的情緒、醫療決策的風險——這些無法被包裝、無法被朗誦、無法成為新聞標題的日常,被制度默許地忽略。

這不是憤怒,是清醒。不是控訴,是記錄。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