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忠的幻象:醫界不是沒智慧,只是太怕失去資源
--- 從「自己人」到「誰跟你自己人」,看醫界如何錯認制度角色
石崇良部長一上任,醫界團體紛紛上書、聯名、獻策、祝賀,彷彿只要新官掛著「醫師出身」的標籤,就值得押注。這不是制度參與,而是人情投資。每一封建言都像是押寶,押的是預算、委員席次、政策話語權——不是價值,也不是原則。
而前任部長呢?卸任不到一週,連名字都快被刪出群組。當初誰在會議上拍桌力挺、誰在媒體上護航,如今全都失憶。醫界的政治記憶短得驚人,像急診病歷摘要——只記得誰能簽核預算,忘了誰曾為制度撐過風雨。
這種「雪中送炭無,錦上添花一大堆」的現象,不只是人情冷暖,更是制度性錯認的病灶。醫界不是沒智慧,只是太怕失去資源,於是寧願放棄原則,換取一點點政策的施捨。這不是專業社群的成熟,而是集體焦慮的表演。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醫界習慣將「醫師出身」的政務官視為「自己人」,認為他們懂臨床、挺醫界、不會背叛專業。但事實是,政務角色的本質是推動政府政策,而非維護單一職業群體的利益。部長心中盤算的是跨部會協調、財政分配、政治平衡——不是醫界的情感投射。
事實是,大家都忘了:上台的人心中真正想的是——「誰跟你是自己人?」
這句話不是憤怒,而是制度的冷靜回應。它提醒我們:醫師身份不等於醫界利益,政務角色不等於臨床立場。若醫界不從身份信仰走向制度監督,只會在幻象中自我祭儀,一次次錯認角色、錯付信任。
醫界需要的,不是「自己人」,而是制度保障與公共論述能力。唯有建立獨立的政策辨識機制,強化制度參與與集體記憶,才能真正為醫療體系發聲,重建專業尊嚴與公共力量。
從「自己人」到「誰跟你自己人」,看醫界如何錯認制度角色
版主: 版主021
Re: 從「自己人」到「誰跟你自己人」,看醫界如何錯認制度角色
此外
醫界是否真視部長為「自己人」
就像一家大公司
要討好執政黨
也討好在野黨
不得不為
醫界須受部長監控或支持
如何不視部長為「自己人」
如何不「押注」「押寶」「表演」呢
就算要兵
也要先禮
吧
醫界是否真視部長為「自己人」
就像一家大公司
要討好執政黨
也討好在野黨
不得不為
醫界須受部長監控或支持
如何不視部長為「自己人」
如何不「押注」「押寶」「表演」呢
就算要兵
也要先禮
吧
Re: 從「自己人」到「誰跟你自己人」,看醫界如何錯認制度角色
本來部長的職責就是民意的代表,台灣的民意就是想凹醫界,想讓醫界做多一點事,出少一點錢!(免費是最好) 所以部長的角色代表民意和醫界衝突,與其期望衝突角色的善意,倒不如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合理的報酬,求人不如求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