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cdrsurgery 寫:
要溝通ㄉ不僅是民進檔
醫改會劉XX也是要好 好 溝 通
只是...
要醫改會不仇醫很難的
文/ 劉梅君 :《病歷中文化是三贏政策》
2015/01/17 00:23
作者:劉梅君(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近日針對「病歷中文化」的要求,遭到醫界猛烈撻伐,細究反對的理由不外以下六點,以下試著就這六種說法,試予分析並尋求對話。
首先,反對者認為,病歷中文化會阻礙台灣醫療與國際接軌。大家完全可認可醫學在國際社會上進行學術交流時,以英文為主要語文媒介的事實。然而這跟今天我們要求診間病歷以中文書寫有何關係?國際交流時,絕不可能秀出病人最原始的病歷,而是專業社群綜合許多案例的歸納與統計分析後,提出研究結果在國際社會上相互切磋對話。若是如此,則原始病歷以中文書寫怎會影響國際交流呢?除非反對者擔心的是,日日以中文書寫病歷會讓自己的英文退步,不利於日後國際交流。如果是這樣,民眾也要問,以犧牲民眾的權益,來保住醫師英文能力的正當性何在?
其次,反對者認為,病歷強制中文化是干涉醫療專業書寫病歷的自由,以及不利醫護之間的溝通,且表示醫療法已有規定若干表單需中文書寫了。固然沒錯,現在醫療法已規定病情解釋單、各項檢查同意書、衛教單張,患者痊癒出院後的照護單張及病歷摘要,需以中文書寫,但最關鍵的病歷本身卻沒規範。由於病歷是記載病人的病情及醫師對該病情的診斷與處置,因而病歷不應被單純視為是醫師的智財權,從而病歷中文化是否一定是對專業書寫病歷之自由的干涉,恐也無定論。而病歷以中文書寫的要求改變的只是書寫使用的語言,這跟醫師如何診斷及處置的所謂專業自由何干?我們無法苟同僅以中文書寫病歷,竟可以被無限上綱到認為是對專業自由的干涉!
或有論者認為病歷書寫主要功能是有助於醫療人員之間的溝通,而現行醫護人員約定俗成的語言是英文。先暫時不論病歷的功能有哪些,即使病歷的主要功能是方便醫療人員之間的溝通,然而誠如論者表示現行醫護人員約定俗成的語言是英文,用該用英文撰寫病歷。然而邏輯上,既然是「約定俗成」,這表示沒有道理非得往後一定以英文,此語邏輯上沒有排除過去以英文,未來以其他語言書寫的可能呀!令人不解之處是,醫護溝通病人病情的語言,一定非得英文,否則無法溝通,或溝通不良?甚而導致照護品質受損的嚴重後果?但是在醫療現場我們從來沒有嘗試過以母語來進行溝通,如何確定一定沒法溝通或溝通不良呢?
復次,反對者似乎反對的是全中文的病歷,而同意病歷內容應容許中文、英文、台語夾雜書寫。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要求百分百完全中文化,因為我們也認知且瞭解,有些新近的醫學進步與突破,尚未來得及有統一的中文名詞,因此也贊成書寫病歷時,或者善用醫學名詞統一的華杏辭典及衛福部的查詢系統,或者遇有專業名詞仍可保留原文。但若如有反對者以「大多數的疾病依照英文治療準則進行」為由,而拒斥病歷中文化,則讓人不知所云了,因為治療準則本來就是提供醫療專業者一個符合臨床常規的照護標準,此內部作業標準,這跟我們今天所談的病歷以中文書寫是兩碼子事。我們不僅非常尊重,更鼓勵各專業都要發展自己的臨床準則來照護病人。但臨床準則是臨床準則,病歷是病歷,兩者語文無掛勾的必要。
又,反對者以台灣醫學教育的相關專業教材以英文為理由,但台灣今天其他領域的專業教育絕大多數也都以英文為教材,醫學教育並沒有跟其他領域有根本的不同呀!最重要的是,養成教育是一回事,臨床與病人面對面詢問並記載病情時則是另一回事,兩者無必然關係。況且中文是我們的母語,無論如何,以母語來敘述表達病人病情,一定比英語來得更貼切、更得心應手呀!有論者認為原文書寫病歷提供了醫學生邊書寫病歷邊釐清病情的機會與能力,然而這個說法讓民眾有更大的疑惑,醫學生在診間詢問病人病情時,雙方不都是以母語交流,因而要能夠讓醫學生「邊書寫病歷邊釐清病情」的語文,不應該是母語嗎?怎會是英文呢?特別是當病人以母語進行主訴及病情發展過程的形容與描述時,一定是以母語進行,醫學生何不順當地以貼切病人敘述的母語記載?
最後,反對者的理由是,醫療是高度專業化的領域,將專業知識強譯成中文只會讓病人曲解病情,因此,病人要了解病情,應好好跟醫療人員面對面溝通。這句話後半段是對的,我們衷心希望病人與醫療人員能好好的充分溝通病情。雙方充分溝通絕對是良好醫療品質的基礎,也是民眾期待的理想狀態。不解的是前半段,言下之意似乎是以中文記載病歷在高度專業化的醫療領域下,會讓病人曲解病情?如實記載病情,何以會衍生病人曲解病情的後果?實令人大惑不解!附帶一提,台灣醫療現場很普遍的「三長兩短」現象,往往讓醫病之間充分溝通病情成了奢望,因而病歷以中文清楚書寫,至少可以協助醫病雙方釐清爭議,減少不必要的爭訟。
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 ... 17/543484/